学科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发布时间:2020-09-07动态浏览次数:154


0 引言

高职院校是国家建设、管理和服务人才的重要基地。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进一步强化“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得以出现。课程思政强调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强化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突显协同育人,突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要求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德育与智育并重。通过教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关于教育与教学、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社会主义高校与立德树人等的梳理与分析,希冀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

1 学科视域课程思政基础分析

1. 1 教育学视域: 教育与教学同源相成

教育是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社会活动。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非常关键。夸美纽斯曾指出,“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教育有时与思想品德教育同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指出,“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就“教育”概念的内涵来说,它使个人成为完善发展的社会人,也说明教育本来与道德同源。

教育和教学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教学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或技能,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赫尔巴特曾提出“教育性教学”,他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思想引领或价值引导,那就是没有目的的手段。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协同,需要教学等的帮助。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实现需要各门课程、所有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协作。

1. 2 哲学视域: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

哲学是对普遍问题和基本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现实、存在、知识、价值、理性等。理性可划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是人类通过自觉的伦理、审美、宗教或其他无条件的具体行为所产生的纯粹信仰的内在价值。工具理性主要指的是通过承认工具或手段的有用性来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课程承载的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科学知识或理论成果或实践经验,也可能是对人类实践过程的新认知或新感悟。通过课程教学,既要帮助学生通过较短的时间获得课程承载的理论知识、实践感知和价值体验,形成新的认知。课程思政,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或价值引导,通过教学把课程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进行提练或升华,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伦理或道德或政治等进行感悟或思考,对学生产生意识形态或纯粹信仰的价值影响。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等,都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类思维规律的探索与反思,通过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入挖掘和利用课程中的隐性德育资源,以体现出教学过程中课程或知识的厚度与温度。这种知识传授并不囿于学科的一维线性传授,而是引入了人的情感和思维。课程思政是寻求课程的价值最大化,使课程产生更大的价值,追求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因此,课程思政是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1. 3 社会学视域: 科学与人文融合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事实规律的综合学科,是从社会整体的概念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人的社会由自己的活动构成。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曾提出“人 能 群”思想。此 处 的“群”即“群体”、“社会”。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是社会的存在。应避免把“社会”作为一种抽象事物与个人对立起来; 相反,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每个人通过社会关系产生的总和。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独立一个学科解决全部复杂问题已经几乎不可能,跨学科间的协同与合作越来越多,渐成趋势。现代大学的课程也是在这个专业背景下产生的。无论是必修课、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都偏向自然科学或人文学科。通过挖掘课程的道德或伦理资源,可以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协同与协作可促进社会的和谐。同理,各门课程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一定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1. 4 政治学视域: 社会主义高校与立德树人

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市政科学、政治理论、国际关系、公共行政等。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台系列关于高校办学方向和协同育人等的政策或办法。在 2016 12  7 日至 8 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7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即中发〔201631 号文) ,提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社会职能。高校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中共教育部党组2017  12 月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教党〔201762 号文) ,提出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实践、文化等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课程育人”居“十大育人”体系之首。这应是国家文件层面,首次使用课程思政这一概念。

2018  5  2 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2018  9  10 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20 5 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重要举措,要求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出的集结令和冲锋号,意味着全国所有高校都要积极行动,所有学科专业都要真正落实。指导纲要还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明确。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是社会主义高职院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职院校也必须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各领域。在如何立德树人方面,重要的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做到既传授知识,又要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大力推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2 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探讨

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观念是前提,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基础。

2. 1 转变观念是基本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前述可知,课程思政是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提出的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建设模式。在现实中就要避免几种错误观念的产生: 比如课程思政是思政课老师的事情、课程思政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就是文化素质课( 活动) 、课程思政就是“专业课 + 思政课”的结合、课程思政就是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从认识根源上看,这几种错误观念的产生主要是他们没有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没有从思想观念深处悟深吃透课程思政的本质,没有真正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观念是行动的指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推进,首先需要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协同育人等理念。一是教育者要确立协同育人理念。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走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坚持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教育活动需要所有环节协同作用。基于教育与教学同源相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行,需要教育者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高职院校教育者在各门学科、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立德树人开展工作。二是要确立整体教育理念。整体教育理念,需要超越一维的孤立思维和片面思维阈,全面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发展,需要各要素的整合。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各门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有学科教学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三是要确立发展育人观。学生在不断发展,专业在持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以发展的观点和态度教育和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良性发展和长期发展,是每个学科和课程教学的基础内涵和基本要求。学生发展,各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选用,也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质、不同课程特点、不同时期社会热点等进行动态调适、丰富完善和实时改进。

2. 2 教师跟进是关键因素

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关键是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核心在于教师的落细落实。高职院校教师虽然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和专业智能,但都具有相同的教育对象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必然基于任课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一是教师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要做到既传授知识,又要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二是教师要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育人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课程思政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还应成为“人师”。教师在研究和备好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艺术,让学生在进行课程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培养学生朝着党和国家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教师要坚持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教师应该锤炼自己的品德和示范能力,从而成为学生的楷模。课程思政需要教师传授课程承载的知识或理论,而且要跟上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的步伐。要发挥好各类专业课程教师“立德树人积极性、主动性的导向作用,推动形成责任自觉、行动自觉”,教师的积极作为、主动参与是关键。

2. 3 教材建设是重要支撑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教材建设是关键。教材建设的重点是要将教学内容的知识传授与潜在的价值引领结合。高职院校要加强教材建设,就要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严格规范。在内容方面,应该尽量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和“大话”。教材的编写或选用都应秉持准确、成熟和客观等原则。准确主要指教材内容的正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性原则,即必须坚持教材内容的科学、正确。成熟主要指教材中所涉及的观点或理论是经过实践或实验检验,得到学术界或教育界认同的,但部分探讨或探究性的内容除外。客观主要指教材所传承或传递的文化科学知识必须客观,要让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有课程,无论是专业课程、公共课程,还是一般课程或是实践课程,都要在教材中蕴含价值、情感、伦理或道德元素。避免思想道德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分离。课程开发与设计应进行系统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深入拓展教学内容。此外,还应注重课堂话语交流在课程设计中的有效性,通过对网络、角色的深入探讨,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实现理性认知、情感共鸣和行为认同。

2. 4 挖掘思政元素是基础

教学设计对课程思政的实施非常关键。在教学设计环节,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过程的扩展性。课程思政既要加强各门通识课程的育人意识建设,也要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分辨是非曲直能力、欣赏美与丑的能力。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次教学设计,都应该深入挖掘课程或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门课程都有非常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如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科学理性等,只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非常多。公共基础课程要注意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等。专业教育课程要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多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实践类课程要注重知行统一,增强学生探索创新、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只有探索有效的载体,充分挖掘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协同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综合能力,成为合格人才。

2. 5 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行和有效实施,需要制度层面的指导、规范和激励。既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各高校基层的实施方案。目前国家层面关于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中心任务的政策比较明确,多个文件有明确要求,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也多次强调。教育部也有关于课程思政等十大育人举措的文件或制度。具体到每所高职院校,应该统筹规划,落细落实国家层面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等。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运行。高职院校教学主管部门要统筹教学资源,加强试点课程建设,制定课程思政的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人事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人才引进、师资培训、职称评审等方面适度倾斜。教学督导部门应加强教学过程控制,及时调整和规范课程思政的教学行为等。良性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应至少体现在所有的教育教学环节要围绕立德树人来教,学生围绕成为合格人才的目标来学。

3 结语

教育与教学同源相成,相互促进。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或课程建设模式。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价值引领,突出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的建设应抓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文章来源:刘继强.学科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2020,19(09):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