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 | 十年接力,做援疆“红柳”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发布时间:2020-09-14动态浏览次数:118

           

 秋日,新疆的红柳花再次绽放,成片似火的红柳花随风飘摇,宛若一幅美丽画卷。有一群人,如同红柳,十年接力,扎根新疆,不畏艰辛,甘于奉献,是新疆一抹独特的风景,他们就是援疆教师。

 2010年到2020年,师范学院的7名教师横跨4600多公里,告别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毅然西行,深入欧亚大陆腹地,践行着“教育扶贫是最直接的精准扶贫”,助力新疆阿克苏地区“双语”教育工作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

                            

      语言筑基 厚植“双语情缘”            

 201010月,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对口援疆“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对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507235岁以下少数民族教师开展双语培训,张银枝便是首批19名援助新疆阿克苏地区教师中的一员。随后的几年时间里,陈岩、陈青、郑春燕、傅军等4名教师先后主动申请赴阿克苏对口援疆“双语”教师培训。

 对于援疆的老师们来说,一边要克服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等巨大差异引起的身体不适,一边要克制对家的无尽思念和对家人的深深牵挂,但最大的困难还是如何更好地完成“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靠得住的双语教师”的援疆使命,参与培训的学员学情复杂,年龄差距大,汉语基础差,有些甚至是零基础;培训时间跨度长,全脱产,学员有畏难情绪;双语培训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标准都没有现成的参考样本……为此,他们想方设法、各显神通。

  

陈青(左一)指导李玲(中)、陈晓雅(右一)教学设计

                         

“没有现成的‘路’走,我们就团结一心自己摸索出一条路来。”陈青回忆起刚到阿克苏时的情形,她和支教团的老师们总是日夜兼程,白天忙着上课,晚上就研究教学,从分析学员学情、制定培训纲要、研讨课程设计,到集体备课、手工制作教具、录制教学音像……分层分类的教学满足了不同基础学员的需求,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教学道具、多媒体音像的课堂也受到学员们的欢迎。

  

张银枝辅导学员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他们还牺牲了大量业余时间。“仅仅靠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张银枝说,“夜幕时分,我们常常在汉语角、宿舍前的长凳旁和维族学员们围着聊天,这种课余交流的方式很适用,会话过程中帮助学员们积累词汇、纠正语法错误、正音。”陈岩也总在课后和学员们一起吃饭聊天,在更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帮助学员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也了解了学员的想法和困难。为了让学员们安心学习,他还常常拿出自己的新鞋和新衣服分享给学员们,怕他们不好意思接受,就告诉他们是自己穿过的。

 在浙江双语培训项目的有力推动和援疆教师的辛勤付出下,阿克苏地区学生接受双语教育的比例从2011年的38.4%提高到2014年的63.2%,大幅高于全疆48.3%的平均水平,获得了教育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致好评。首批受训的学员买买提江结业后不久,就因汉语教学能力过硬,被选拔到乌什县教育局督导室工作,现在他几乎每天都下基层学校指导汉语教学。还有许多学员像买买提江一样,快速通过了语言关,已经能用熟练的普通话进行授课。

                              

专业指导 变“输血”为“造血”

 对口支援要做到“帮根本、帮所需、科学帮、帮到位”,除了提升当地教师的汉语水平,还需要帮助他们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变“输血”为“造血”。

  

郑春燕(中)指导刘爱华(左一)、阿迪拉·阿布来提(右一)申报阿克苏教育学院教改课题

                                        

 20155月,郑春燕受阿克苏教育学院和浙江双语支教团委托,与刘爱华和阿迪拉·阿布来提两位老师结了队,做起了传帮带。“没有目标,也没有达成目标的计划,就像一艘没有目的航行的船只。”为此,郑春燕根据两位教师的个人意愿、自身特点及工作需要,共同探讨制定了职业目标,并逐步提升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备课、教学设计、说课、试讲、听课”一遍遍磨,科研课题手把手教。这样的结对帮扶形式逐渐有了显著成效,刘爱华和阿迪拉·阿布来提都明确了双语教育管理研究、双语培训母语言文化校本教材开发等研究方向。结对教师和学员们逐渐成长为“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在援疆教师走后也能继续承担起双语教育的普及工作。

  

楼汉葳收到耿娅朦的贺卡

                                                               

 每到节假日,曾在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援疆的楼汉葳都会收到胡海婷、耿娅朦、李书净的贺卡和祝福。提起这几个学生,她有说不完的话,“当时抓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是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和她们的师生情谊,是我援疆生涯中最珍贵的收获。她们如南疆遍地的沙枣花,平日里毫不起眼,盛开的时候香气浓郁、醇厚,是我在异乡最大的慰藉,甚至让我忘记了那些曾经遇到的重重困难。”可选生源很少、指导力量薄弱、学生底子较差、国赛实行新赛制,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破解这些难题,楼老师说唯有专注和投入。为此,主攻教育心理学和课程教学论的她努力钻研迅速成长为一位学前教育领域的全能型导师,学生竞赛选手、教师辅导队伍双管齐下、同步培养,指导技能竞赛的同时通过传帮带培养当地教师的能力使之具有造血功能。备赛期间,加班辅导是常有的事,在新赛制公布后,她更是周末、节假日无休,“每天来回学校得花上80分钟,但看到他们勤学的样子,就觉得很值得”。2019年,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在疆赛中仅以0.75分屈居团体第二,并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国赛,胡海婷等三位参赛选手也顺利升学至新疆师范大学,“成长为像楼老师一样优秀的教师”成为她们共同的目标,而彭芳、小祁等当地的老师也快速地成长起来,在楼汉葳走后承担起竞赛指导工作。

  

颜忠军在阿克苏教育学院

                                                       

 前不久,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颜忠军再次离开熟悉的家和即将高考的孩子,启程前往阿克苏教育学院继续援疆之路。“红柳的根扎到哪里,哪里就会衍生出新的红柳来”,师范的援疆故事未完待续。(文章来源:学校网站,作者:陈诗 汤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