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发布时间:2019-11-01动态浏览次数:602


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通常由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监督部门制定教学规范,教师管理课堂秩序与传授教学内容,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对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没有发言权。目前,几乎所有的院校和师生都认识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如督导评教拘于人情,学生评教流于形式,各种竞赛、评奖等加分项目良莠不齐,却无力推动变革。那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什么?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大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不仅仅是学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知识只是一个过程,通过学知识这个过程要实现学生的成长。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这是目前高校面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教学质量评价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但近二十年来,伴随着高校大幅扩招、民营高校强势发展,高校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并呈现出如下特征:办学经费持续增加,但区域不均衡、校际不平衡现象越演越烈;各种排名、评估层出不穷,指标合理性、数据公正性备受质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致使部分高校办学急功近利、违背教学规律;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未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与社会需求脱节;以科研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成为高校主流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则被口号化、边缘化。低效、无效的教学成为困扰高校教育的顽疾。为解决现阶段高校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开展本科教学评估,迫使高校开始重视并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评价。

高校教学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质量特色和保障要求。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可以诊断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评估教育质量,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但实际效果欠佳,评估合理性、公正性饱受质疑,督导评教囿于人情,学生评教则趋向形式化。调查显示,超过 80%的学生在评教的过程中,依据个人好恶、期末成绩来评价教师,具有主观性、随意性,更有甚者过于情绪化,未达到评价的目的。从评估结果的影响来看,学生不关心、教师不满意、学校无所谓。

目前,部分大学已经认识到应以学生能力的提高、未来的发展为指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浙江大学本科课堂理论教学评价的指标包括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内容,评价教师的内容包括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关心状况;备课充分与否,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情况,重难点是否突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能力有哪些提升。课程评价的指标包括:通过学习学生的收获有哪些;教学资源是否丰富,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内容的充实与否。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及成因

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差。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重科研、轻教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办学校功利化,民办学校市场化。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学生与家长有了更多的选择。高校为了提升名气和地位,重视科研成果、轻视教学成果,导致教师教学投入减少。教师教学能力差、教学态度不端正、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课堂参与度不高,成为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2.重形式、轻实效。高校教学评价通常安排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以评分为主,初衷是希望通过学生反馈教师教学情况,为教师工作改进提供方向。但实际评教结果对教师帮助有限,质量信息单向、开环流动,没有闭环和改进,评教则形同虚设,无法实现“以评价促教师发展,为教师发展而评价”的宗旨,甚至发生“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打击优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重教师、轻学生。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这种理念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根深蒂固,在评教过程中仅关注教师的教学情况,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指标固化、僵化。从 17 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机构应“以教师为中心”,到 19 世纪赫尔巴特确立“课堂、教师、教材”的传统教育学“三中心”的教育理念,一直持续作用到今天。从实践角度来看,这些理论已经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培养要求。

4.重理论、轻实践。高校往往出于经济性和安全性考虑,忽视实践教学,将实践课看作辅助课程,实习、实践环节和基地形同虚设,缺乏体制和机制保障,实践学分获得缺乏有效监督。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理解理论价值、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提升就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5.重结果、轻过程。对于普通高校来讲,多数学生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学习过程,被动听讲,不做思考,为考试而学习,能力提升有限。由于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往往选择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当前高校普遍重视课程实施环节的质量评价而忽视课程设计环节的质量评价。

总之,当前中国教育是以指标为中心的改革导向和以内部管理问题为着眼点的改革,注定无法把学生置于办学的中心,并忽视未来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治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新思维对中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使高校采用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办学模式。出现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需求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倾听学生的建议,理解学生的诉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在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个性发展被忽视。而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对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基本功扎实、能够自主学习、善于独立思考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必须适应外部需求的变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在“教”,而在“学”。现代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指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展开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特征开展特色教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真正所需要的知识,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了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发挥引领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兴趣的驱使下获取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习兴趣高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随之提升,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开发。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具体要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立的指标是通过观察、测试、评议等方式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的状态。

系统性原则:评价体系要具有全局意识,能够综合反映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相关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强度、方向等关系,系统地综合评估质量状态。

公正性原则:评价体系的构成以及各项指标的权重,要考虑公正性,对于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不同学科专业的人员,要充分调研、缜密设计,具有公信力。

合理性原则:要保持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

平衡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体现出教与学的平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平衡,过程考察与期末考试的平衡等。

动态性原则:质量是在整体性的相互联系中动态地展示出来,各评价要素在任何时段都可能衍生出新问题,使得现有评价体系无力解决新问题,因此必须持续改进。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被认为是教育组织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以人为中心设置

管理体系,配以相关的制度与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本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全方位支持等三个方面展开评价,以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适应社会需求,如图 1 所示。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估的重点是按照该思想来配置相关资源、规范教学行为、开展教学评价,最终实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相契合。

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可以由高校内部的评估部门完成,也可以由外部第三方机构来完成。新体系的建立,将实现三个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填鸭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的转变、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转变。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成熟度评价

成熟度即研究对象与其完美状态的相对值,软件成熟度模型、管理成熟度模型被广泛使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全过程成熟度评价是指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满意度为着眼点,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为主线,构建教学过程管理质量评价。

说明: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HLLJ201904002_06100.jpg

(一)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包括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基本要求等。教学计划决定了教学的技术路线、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以及学生的知识面与基本技能状况,与学生未来发展的关联程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等,更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评价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显示,学生明确希望在大学学习期间,人际交往能力、综合组织能力、外语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等非专业技能得到加强,因此要在方案设计阶段予以考虑。培养方案的编制应基于大学生素质要求以及社会需求,使学生的素质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应得到重视,使大学生综合能力及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目标。

2.是否规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周历、教案、考核等内容,能否定期修订、完善,是否采取避免形式化、僵化的具体措施和保障创新的体制机制。

3.教学安排、实践教学、课程作业、课时时长等是否合理,学生能否得到真正训练并掌握相关知识,能否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二)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包括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效果评价等环节,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所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被学生所理解与接受,讲授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是否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反馈情况做出调整。

2.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实时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充分享受课堂教学,提升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专注度。

3.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判断教学计划是否严格实施,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是否在课堂上梳理教学要点、检查学习效果、总结教学得失、完善教学方式。

4.学生在课中、课后能否积极认真地配合教师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个人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

(三)教学监控管理

教学质量监控是质量保障体系核心内容之一,可以建立校内、校外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部署(QAA)特别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仅以最高管理机构理事会为例,17 名成员分别来自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英国大学委员会、学生代表、还有来自工业、商业、金融业或其他业界的独立个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是开展经常性的本科教师教学质量评估、院(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科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以及各种单项评估。单项评估的内容主要以课程、实验室、考试工作、毕业论文工作为对象进行考核。教学质量监控重点评价如下内容。

1.高等院校是否制定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使各项教学活动能够有章可循,是否做到了制度化、程序化,能否及时反馈意见、促进教师成长。

2.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参与者,是否实时监控学风纪律、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辨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掌握情况等,并针对问题,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方式。

3.教学活动是否围绕学生展开,广泛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学生评教的方式是否多元化、评教的过程是否存在主观性、随意性。

4.用人单位是否针对毕业生开展大学教学及教师的评价,是否作为主体对应届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优势、劣势进行评价并反馈给校方。是否引入第三方机构和同行参与到质量监控中,实行多主体、多角度、多维度评价,做到客观、真实、有效。

(四)教学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针对目前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因此,在本环节重点评价以下内容。

1.学校是否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校内评估、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对评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既要找出普遍规律和典型问题,又要深入挖掘针对个体的对策,进而总结先进经验,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和系统性优化。

2.通过数据来判断,是否进行了教学改进,管理水平不断改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效果得以提升。高校是否制定并落实保障措施,强化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的激励约束机制,找到推进质量改进的合适途径和有效方法,取得改进工作实效。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全员参与度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教育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需要全员参与,既包括学校内部的教师、学生、行政及辅助人员,还可以让外部的用人单位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相关人员参与,进而形成一个固化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机制。

(一)管理体系设计与实施

主要评价以下内容。

1. 学校是否制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总目标和方针政策,并且依此来设计管理组织体系及管理制度,并将目标分解、逐层分配到各二级单位和工作岗位,明确部门及岗位职责、管理程序和质量目标。

2.全员是否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及制度培训,并签订承诺书;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是否重视、是否参与;学校是否设置了专门办公室推进质量评价与改进工作常态化。

(二)管理绩效评价与改进

教学质量评价是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活动,与每个岗位都相关,因此要针对不同的部门、岗位设定差异化的评价指标,如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辅助工作人员、其他行政人员等。具体评价要素可以包含全员是否理解与认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全员参与践行该理念的效果与程度、是否持续改进等。

1.对教师参与程度的评价为重中之重,是否对教师工作态度、教学能力、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个人魅力等方面提出量化的评价指标,教师是否重视课堂教学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前沿知识带进课堂、让学生享受课堂、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潜力、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等。

2.对学生参与程度评价,重点考察学习方面的自律性、主动性,能否在教师的引领下,提高学习兴趣及教学效率,取得学习效果等。

3.对行政及辅助人员参与程度评价,重点考察是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于日常工作中,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注重对学科基础课的安排, 加强学科基础课和必修课之间的逻辑性, 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结构,探索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符合个人发展规划的新途径。

五、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方位支持度评价

从本质上来讲,以学生为中心是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高校按照倡议要求配置资源,依托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加以实施。因此,资源配置、流程再造、组织变革是理念贯彻执行的基本保障。

(一)倡议规划与资源配置

所有教学、教辅及行政部门要做到思想高度一致、工作高度协同、流程高效迅捷,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1.教学管理部门主要承担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推动工学结合及校企合作开展、监控教学质量和测评为主要教学管理职责,重点考查其规划工作中能否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依此配置教师、教学设施等资源。

2.教学辅助部门是为教学提供设备设施及服务的部门,包括图书馆、档案馆、信息中心、网络中心、计算机机房、语音室等,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需要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与管理,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要评价学生学习、实践的物理环境,以及校园制度文化等软环境。

3.其他行政资源,包括财务部门、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后勤处等,重点考察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贯彻执行情况,如教学经费的分配与管理,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等专项经费的分配与管理,招生工作、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及监督工作,学生思想工作等。

(二)流程再造与组织变革

倡议决定流程,流程决定组织。因此,高校要根据倡议的调整,做出流程与组织的变革。在本环节,主要评价以下内容。

1.全校各项工作流程是否能够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简化工作流程,降低管理复杂性,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减少工作不确定性,降本增效,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使学生能够在风清气正、愉快舒心、紧张有序的环境中完成学业,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个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

2.深入考察学校能否根据倡议规划和流程再造重塑组织与文化,并持续改进,提供组织保障。

六、结语

伴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依据学生个体多样化、社会需求差异化的特点,以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满意度作为第一要务,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个层面出发,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质量全面评价体系,对教学工作持续改进。除此之外,要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在互动中展现完美的课堂教学,以达到最终的教育和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文章来源:吴正刚、严明、张瑞红,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