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发布时间:2020-10-09动态浏览次数:170


课程思政,简单的说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让课程发挥育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领悟“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划“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实现两条腿走路 — —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对于提升育人质量、实现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改进和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推动力。

(一)有利于打破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直以来,各高校都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开设毛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类必修课,以期通过这些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但我们日渐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并不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够打破以往依靠思政教师唱“独角戏”的现状,调动各门课程教师参与进来。根据专业的差异、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而不是生硬的照本宣科,从而实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分专业开展,专业中的各个学科都承载着品德塑造与价值引领的使命。在各学科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明白读圣贤书的同时也要闻窗外事,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他们密不可分,不仅要从个人层面提升“小德”,还要知道新时代需要怎样的道德品质,从而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具备国家、社会的所需要的“大德”,从价值观层面明确自信,有利于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目标的实现。

(三)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课程思政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它兼具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局限在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在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使得各门课程都能参与到学校育人的过程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并有机结合。同时,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课程开展将有多种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还会有让学生走出去的社会实践;不仅有思政教师授课,还会有其他专任老师、行企外聘讲师的加入。这些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未形成完善的协同运行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仅靠某个人、某个部门能够实现的,它需要高职院校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形成协同效应,合力育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才刚刚起步,重视程度有所欠缺,依然存在思政教育和专业两张皮的现象。学校党政、人事、教务等部门针对课程思政的沟通与协调不足,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党委作为牵头部门,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缺乏了解,对教师思想政治意识关注的重心仅放到了党员教师身上。人事部门在教师的引进与考核中更加关注组织教学的能力,而对政治素养、思想意识等方面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与要求,在师资队伍思政能力提升方面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务部门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没有拿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管理考核制度,对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缺乏思考,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二)教学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深入性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环,这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深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存在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深入性等问题。课程思政的内容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是各专业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差异。仍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例如在一节课的前后留出几分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生硬的将思想政治教育插入教学内容,毫无自然的融入感,完全将课程思政流于形式。此外,高职院校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教学理念和体系,课堂讲授的内容多为浮于表面的说教,类似于把思政课搬进了专业课,未能将时下流行、热门金句等与课程内容恰当融合,不够贴近学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收效可想而知。

(三)教师的政治素养及对学生了解程度均待提高

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依靠课堂这一重要渠道,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主要依靠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观念,他们的政治觉悟、政治素养和思政教育水平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要受益者,他们的兴趣、习惯和接受能力等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效性。目前,课程思政尚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并没有完全形成,在具体操作上显得不够系统和严谨。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过硬,但是思想政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和水平欠缺,使得课堂上的思政教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学生们生长在网络时代,喜欢追求感官刺激,热衷于追逐新鲜事物,有较强的猎奇心理,思想独立同时渴望被尊重。很多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教学设计和实施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喜好,陈词滥调式的教育难以让学生接受,甚至可能对课程和教师产生抵触心理。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当明确此项工作的实施需要整合全部育人资源,调动全校积极性,上下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核心,学校党委应当统一思想、把握方向,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并监督各部门参与建设。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办法有助于促进和保障课程思政工作的有序开展。党委要充分发挥政治作用、组织作用和推动作用,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把握建设方向以及挖掘教育资源。

教务部门的统筹与支持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证。通过整合育人资源,拟定课程建设标准、选定试点课程、指导课程设计、组织教学研讨以及建设教学资源库等途径让课课程思政建设做实做细。人事部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守门员,在师资引进、培训提升和职称评审等方面都应当对教师的思政水平有明确的要求和体现,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高职院校各门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这些资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比起生硬的理论更能吸引学生。首先要发挥思政教师的优势,让其参与到专业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设计中去。将思政素质培养目标增加到新的课程标准中。思政教师为课程设计把握方向,既可以发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也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教学素材。专业教师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将发掘出的育人资源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变通,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传递知识时悄无声息的融入精神引导。

(三)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发挥课堂的阵地作用

教师是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的关键一环,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政治素养和态度行为等,都在教学过程中悄然的影响着学生,打造思政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很有必要。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将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水平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加强教师们德育意识,提升思想引领的使命感。邀请在课程思政方面有所建树的名家名师来校培训,通过听取别人的经验,打开思路,运用于自身课程实践过程中。

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抓住了课堂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根本。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更好的为学生所接受,并发挥效用。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显性育人功效,又要利用其它课程的渗透性和多样性,发挥隐性育人功能,从而形成育人合力。

(四)建立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监督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应当重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成立由外聘专家、督导、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质控小组,有计划的深入课堂听课、开展师生座谈会、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师的疑惑及困难、交流实施过程中的心得和思路,掌握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意见建议等,及时总结得失,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高职院校要出台体现课程思政的考核奖惩办法,评价结果与教师评先评优、绩效考核挂钩,引起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课程思政是教育领域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重大改革,将思政内容切实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政治意识、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水平也能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向立德树人的目标更近一步。(文章来源:刘晓苏.浅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J].国际公关,2020(10):134-135.